股票配资是一种融资方式,允许投资者通过借入资金放大其投资规模。配资平台充当中间人,为投资者提供杠杆资金,使其能够购买更多股票。
股票配资是指投资者通过配资平台向第三方借入资金,用于放大股票投资规模的一种融资方式。配资平台会根据投资者的信用状况、投资经验等因素,提供不同倍数的配资杠杆。例如,10倍杠杆意味着投资者可以借入9倍于自身资金的资金进行投资。
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,权威,专业,及时,全面,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!
来源:野马财经
创业者与投资人的“相爱相杀”,照进现实?
一场创业者与投资人“相爱相杀”的现实大戏,正在上演!
11月11日,据新媒体“36氪”报道称,国内AI圈的“明星”——Kimi母公司月之暗面的创始人杨植麟、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(金麒麟分析师)韬,近日被他们的前公司北京循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循环智能”)的多位投资人在香港提起仲裁,相关申请已递交至香港国际仲裁中心(HKIAC)。
循环智能是杨植麟和张宇韬初次创业项目,成立于2016年,专注B端智能服务。不过,真正让杨植麟声名大噪的,是他的“二次创业”——成立于2023年的月之暗面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月之暗面”)。
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内,月之暗面估值一路飞升,已经突破了33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240亿元),背后更是汇集了腾讯、高榕创投、阿里巴巴等重磅投资者。
与此同时,循环智能的部分投资人“坐不住了”。此次仲裁的原因在于,杨植麟和张宇韬等人在未获得5家投资方的同意豁免书之前,就已启动融资并创立月之暗面。
对此,杨植麟和张宇韬委托的铭德律师事务所回应称:“我们认为该事项既缺乏法律依据,也不具备事实基础,本所将依法提出抗辩。”
估值的火箭式攀升,让月之暗面站在了舞台中央,但其背后波云诡谲。创业者和老投资人间的这场“角力”,究竟是为了什么?
90后“AI大佬”二次创业
前投资人:“我不同意”!
要说这场“纠纷”大戏,还得从被誉为“中国大模型90后第一人”的杨植麟说起。
1993年出生的杨植麟,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,博士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语言技术研究所。他拥有丰富的大模型实战经验,曾先后参与国外的Google,国内的盘古NLP、悟道等知名大模型的研发。
来源:《中国企业家》 视频截图
年轻有为的学霸背景加上深厚的技术功底,让他成为了国内大模型圈的“新星”。2016年,杨植麟携手清华校友陈麒聪、张宇韬成立了循环智能,面向B端市场提供会话智能解决方案。三人创业之初分工明确:陈麒聪任CEO,张宇韬任CTO,而杨植麟主要负责AI和产品等业务,更多承担的是首席科学家的角色。
循环智能一路走得顺风顺水。据“企查查”信息显示,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得了多轮融资,其主要投资方包括博裕资本、红杉中国、万物资本、真格基金、金沙江创投、靖亚资本和华山长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(下称“华山长盈”)等公司。
公司最新一轮融资是在2021年12月20日完成的C轮融资,彼时,循环智能的估值达到约2亿美元。
2021年9月,循环智能的股东结构发生变更,持股主体从杨植麟、陈麒聪、张宇韬三人调整为“北京睿科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”(下称“北京睿科伦”)100%持股。当前,北京睿科伦由三人分别持股27.19%。据“企查查”显示,穿透公司股权后发现,陈麒聪为循环智能的实际控制人。
然而,从2021年年底至今,将近三年时间内,循环智能并未公布新的融资。另一边,杨植麟与循环智能投资人之间的分歧在2023年后逐渐浮现。据“36氪”报道称,早在2024年上半年,循环智能的几位投资人就曾给杨植麟发送过律师函,也有不少知名投资人参与其中的斡旋和调解,但事实来看,“双方并未和解”。
直到近日,循环智能前投资人正式对创始人杨植麟、联合创始人兼CTO张宇韬提起了仲裁,此次申诉的投资方包括金沙江创投、万物资本、靖亚资本、华山资本和博裕资本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发起申诉的并非所有循环智能的所有投资人。红杉中国、真格基金和华山长盈等前投资人并未参与。
老股东意见并不一致背后,事关杨植麟创立的另一家公司月之暗面。
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分析道,随着新公司月之暗面估值的迅速膨胀,其成长性已远超循环智能,且部分原投资机构未能参与到新公司的投资中,这可能导致前投资人对股比不满。
月之暗面估值240亿
仲裁影响几何?
2022年11月,ChatGPT横空出世引发AI浪潮,杨植麟看准了时机,着手筹备月之暗面的创立。他曾在接受“腾讯新闻”采访时曾坦言,时间窗口很短,资本和人才资源都极为紧俏,必须抓住时机。2023年2月,他迅速推进第一轮融资,并称:“如果延迟到当年4月就没有机会了。”
2023年3月,杨植麟推出了主攻C端的AI大模型公司——月之暗面。很快,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智能助手成了圈内爆款,带有长文总结、联网搜索、数据处理等6项功能,更支持20万汉字输入。月之暗面的估值也因此坐上“火箭”,不到2年的时间内冲到了33亿美元。
此次未参与申诉的红杉中国和真格基金,均参与投资了新公司月之暗面的融资。据“企查查”显示,2023年6月,月之暗面完成了20亿元天使轮融资,红杉中国、真格基金、今日资本等加入。同年7月,A1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。
2024年2月,月之暗面完成了一轮超10亿美金的融资,由阿里巴巴领投,红杉中国、美团、小红书等参与其中,将月之暗面的估值推高至25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82亿元),成为国内大模型赛道上估值最高的“独角兽”。
8月,月之暗面公布B轮融资,融资额超3亿美元,参与投资的机构包括腾讯投资、高榕创投和阿里巴巴,投后估值33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240亿元)。
据“企查查”显示,截至2024年11月12日,杨植麟持股78.97%,是月之暗面的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。联合创始人周昕宇、吴育昕、张宇韬和汪箴分别持有10%、5.957%、5%和0.075%的股份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上述月之暗面的10亿美金融资中,仅阿里巴巴就投入了近8亿美金。而促成杨植麟与阿里合作的,是金沙江创业投资基金前主管合伙人张予彤,她也曾是循环智能的天使投资人。
来源:钛媒体
但金沙江创投的另一位合伙人朱啸虎对大模型的态度却较为谨慎,公开表示不会投资当前国内的大模型公司。2024年他在采访中指出:“杨植麟在科研上很有实力,公司在国内大模型上是领先的。但商业化方面还需证明价值,如果能超越开源,团队的价值才能真正体现。”
据“第一财经”报道称,月之暗面成立之初,金沙江创投、博裕资本等机构由于不看好通用大模型而没有跟进。
对于前投资人提起仲裁的理由,深圳北山常成基金投研院执行院长王兆江表示,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杨植麟和张宇韬,在未获得循环智能投资人的同意豁免书之前,就已启动融资并创立月之暗面,导致部分投资人心生不满。
张孝荣进一步解释称,豁免书在投资协议中通常是一个重要的文件,主要用于确保当创始人或核心成员启动新项目或接受其他投资时,前期投资人的利益不受侵害。具体来说,豁免书意味着前投资人同意放弃某些限制条款,例如竞业禁止或优先权,从而允许创始人开展新业务或接受其他资本支持。
从投资人的角度看,“豁免同意书是必不可少的条件,否则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的契约形同虚设。如果创业者没有取得前投资人的同意豁免书,就进行新的创业融资,对原投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。”王兆江进一步表示,且不说创始人能力和精力有多强,但只要一心多用,就会打乱原投资人对项目的预判和计划。
王兆江认为,如果月之暗面估值上升过快,会产生资本虹吸作用,对循环智能的估值产生压制。投更好的项目,是资本的天性;其次,创始人的精力将更偏重资本投入更高的项目;还有更严重的情况就是,原项目做的粗糙而没有竞争力,导致项目退出难,对资方的潜在损失可能是很大的。
不过,也有一些投资机构选择先投资,后续再解决豁免问题,并设置赔偿措施来应对风险。王兆江表示,这种方式对投资人来说是可行的,本质是风险对冲。如果不投,可能会错失机会,如果出现风险冲突,也有缓冲余地。
不过,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罗建欣律师表示,若公司章程和股东协议没有明确要求豁免函,杨植麟的操作或许并不违规,更多是与原投资人的纠纷。
关于对月之暗面的影响,罗建欣律师则认为,若投资人在明知豁免函缺失的情况下选择投资,事后追责难度较大。目前仲裁对月之暗面影响有限,但若创始人被判高额赔偿,或将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。
3位产品负责人相继离职
Kimi的商业化难题如何破解?
尽管杨植麟的仲裁风波闹得沸沸扬扬,资本市场依旧对月之暗面充满信心。除了在一级市场成功吸引了20多家知名投资机构外,在二级市场上,月之暗面也掀起了“Kimi概念股”涨停潮。
自3月19日起,月之暗面的投资方九安医疗(002432.SZ)股价起飞,从当日开盘41.96元/股,在4个交易日内一度涨至最高54.98元/股。此外,华策影视、掌阅科技、中广天择等公司的股价均有不同程度上涨。
“Kimi概念股在资本市场表现抢眼,相关公司股价大幅上涨,反映出市场对其前景的看好。”张孝荣表示。
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月之暗面,说到底还是大模型公司,如何盈利仍是公司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。
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(金麒麟分析师)表示,大模型商业变现主要有三种模式:一是企业通过大模型平台使用费变现,采取按使用时间计费或按信息量计费,主要面向个人用户;二是企业通过大模型App应用定制化开发和部署收费变现,主要面向企业用户;三是通过广告等增值服务变现。
在2024年5月16日的“奇绩创空间”活动上,杨植麟也曾表示过对大模型商业模式的看法,他表示:“订阅模式是现在被验证过的、成立的商业模式,但天花板有限,按照多少人用来收费,无法(随着产品迭代)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。我觉得这个模式不是最终的模式。”
另一种商业模式是抽成模式,又细分为广告抽成和GDP抽成。杨植麟认为,因用户的时间与注意力有限,广告抽成的商业模式,其机会也相对局限。他进一步表示,产品本质上是在创造新的GDP,(生产环节中的)大部分GDP由智能创造出来后,模型公司可以从增量的GDP里面去抽成(GDP抽成即从产品产生的价值中抽成)。
Kimi智能助手向消费者提供的是免费试用服务。直到最近,有用户发现Kimi推出了打赏功能,用户可支付购买5.2元-399元不等的礼物,获取不同的高峰期优先使用时长。
Kimi智能助手网页版显示,礼物“送一朵花(5.2元)”、“加鸡腿(9.99元)”、“请Kimi喝咖啡(28.8元)”、“给Kimi充充电(49.9元)”、“请Kimi吃顿饭(99元)”、“和Kimi一起登月(399元)”这6个选项,高峰期的优先使用权限天数分别为4天、8天、23天、40天、93天和365天。
“该业务目前在小范围灰度测试阶段,后续会对Kimi持续扩容和优化。公司对于其他商业化模式的探索,仍保持开放的态度。”月之暗面表示。
“目前Kimi的获客成本较高,需要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。Kimi最近尝试了打赏收费模式,但效果还有待观察。”张孝荣表示。
关于Kimi大模型何时能商业化落地,张孝荣表示,Kimi大模型在技术、市场等方面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,但要实现商业化落地,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成熟度,在商业模式、产品创新、行业应用等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和努力。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,Kimi有机会在未来几年内实现商业化突破。
与此同时,月之暗面内部也并不“平静”。据新媒体“晚点”报道,月之暗面近期有多位出海产品负责人选择离职创业。9月,公司暂停了两款面向C端的出海产品——Ohai和Noisee,转而将重心集中于Kimi的开发。值得注意的是,被暂停的Ohai和Noisee两款产品背后的产品负责人,都选择离职创业。
其中,Noisee的前产品负责人明超平(Leon),在离职后以5000万美元估值为自己的新创业项目融资,获得了两家月之暗面股东的投资意向。Noisee是月之暗面2024年1月推出的视频生成产品,用户可通过输入文本和音乐链接生成AI制作的MV视频。
Ohai的前产品负责人也选择了离职。Ohai则是月之暗面推出的情感陪伴类产品,今年2月已在海外上线。
除此以外,月之暗面的大模型产品负责人王冠离职后,于2024年初创办了ONE2X,专注于AI视频领域,并已经获得顶级机构的天使轮投资。
月之暗面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如日中天,但背后的“风暴”却愈演愈烈。从创始人与前投资人的“相爱相杀”,到核心团队的离职创业,内外压力交织成了一场大戏。虽然Kimi大放异彩,但如何突破商业化瓶颈,依旧是这家AI新星面临的终极挑战。
你用过Kimi智能助手吗?是否看好月之暗面?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:杨红卜 有口碑的股票配资